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2025年神经外科专委会学术年会暨第五届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系列解剖培训班成功举办
     来源: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发布时间:2025-03-27 浏览次数:204次

       2025年3月21日至22日,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2025年神经外科专委会学术年会暨第五届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系列解剖培训班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会议吸引了全国神经外科领域的顶尖专家、青年学者及临床医生齐聚一堂,通过学术研讨与实操培训,共探神经外科前沿技术与临床创新。


       本次会议由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共同承办,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海峰主持。

开幕致辞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周宏发表开幕致辞,强调神经外科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对提升诊疗水平的重要意义。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朴浩哲和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杨刚分别从学科发展与区域合作角度寄语未来发展,展望新一年学术合作与人才培养方向。

专题研讨

       开幕式后,会议围绕脑肿瘤多学科融合进展、脑血管病临床诊治进展及周围神经疾病三大主题展开专题研讨。各位专家联袂呈现了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盛宴。

第一环节:脑肿瘤多学科融合进展


主持:杨刚、戴勤弼、霍钢、蒋荣宽、谢赣丰


《神经肿瘤前沿进展》朴浩哲 辽宁省肿瘤医院


《颅底肿瘤手术策略》王晓光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靶化穿透,协同破局——穿透疗法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王拓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脑干的解剖和手术》杨海峰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讨论环节,嘉任剑、毛万里、吴盛荣、兰昊、裴玉春、王昊等专家围绕脑肿瘤诊疗展开深度对话。


第二环节:脑肿瘤多学科融合进展


主持:邓永兵、宋毅、覃川、谭超、曾实


《多模态下的血管内介入机器人》李佑祥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


《颅外段搭桥及吻合技术在颈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王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包膜血供评估指导下慢性硬膜下血肿栓塞治疗》陈志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显微缝合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孙玉明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阮健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讨论环节,蒋其俊、王亮、秦瑜、刘又铭、何明松、李成才、彭俊等专家聚焦脑血管病诊疗难点展开热议。

第三环节:周围神经疾病专场


主持:谢宗义、丁晏、梁泽容、刘国龙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神经外科治疗策略》张黎 中日友好医院


《颅神经疾患的外科治疗》徐伦山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臂丛神经鞘瘤:临床诊疗全解析与典型病例》王淼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讨论环节,贾彬、杨小林、孙飞吉、滕志朋、黎天尊、程登贵、王世强等专家围绕周围神经疾病热点问题深入交流。

神经外科解剖培训

       紧随首日学术研讨热潮,次日会议转向解剖实操。3月22日,神经外科系列解剖培训班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海峰教授、副主任阮健教授及王世强副主任医师领衔授课,聚焦“脑干手术安全区”与“脑干手术相关入路操作”,通过理论授课与实体操作,为学员搭建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桥梁。


       本次解剖培训班吸引了来自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的近30位神经外科医生,涵盖资深临床专家与青年骨干医生。培训中,学员们以饱满的学习热情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投入全程,从理论授课到实体操作,积极参与、细致记录、深入探讨,展现了神经外科医师追求卓越的行业风貌。


       此次解剖主要讲解脑干安全区及脑干手术入路,脑干安全区包括中脑四个:中脑脚间、中脑前区、中脑外侧沟及丘间安全进入区;脑桥六个:三叉神经前外区、三叉神经上区、脑桥外侧区、面丘上区、面丘下区和四脑室正中沟;延髓五个:前外侧沟、后正中沟、橄榄区、后外侧沟以及延髓外侧区 (小脑下脚)。通过讲解脑干安全区,打破脑干是手术禁区的魔咒。




       通过系统学习脑干手术安全区解剖与多入路显微操作技术,学员们不仅可以掌握颅底区域的最新解剖理念与手术策略,更在分组实操中深化了对眶颧入路、颞下入路、远外侧入路等高难度技术的理解。培训特别设置1个专家主操作台与6个学员操作台,每两人一组,专家团队全程手把手指导,逐项解析枕下三角显露、脑干腹侧操作等临床难点,为学员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


       解剖是医学之本,亦是神经外科医师探索生命奥秘的基石。多位学员在分享中表示,此次培训不仅是技术的精进,更是视野的拓展。


       为期两天的会议是学术的碰撞,更是匠心的传承。首日理论研讨为技术突破指明方向,次日解剖实操让知识落地生根。期望未来借助更多平台推动神经外科从“技术追赶”迈向“创新引领”;以更丰富的课程设计和更广泛的区域联动助力青年医师成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