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最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然而,癌痛管理涉及因素众多,包括疼痛机制复杂、评估动态多变、治疗手段多样、药物选择与滴定精细、不良反应处理以及心理社会支持等,对临床医生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
近日,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余慧青主任、张均辉副主任主编的《癌症疼痛全程管理与临床实践》专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凝聚了该科室临床智慧与前沿实践经验的著作,系统性地构建了癌症疼痛“全程化、规范化、个体化、人文化”管理的完整体系,为国内肿瘤疼痛管理领域树立了新的学术标杆。
本书系统介绍了癌症疼痛全程管理的多方面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详细阐述了癌症疼痛全程管理的定义、意义及新进展,明确了管理的重点内容和技术流程。第二章聚焦于癌症疼痛的营养管理,探讨营养不良的现状、营养筛查及综合评价方法。第三章深入分析了癌症疼痛护理全程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法和流程。第四章通过经典案例展示了癌症疼痛全程管理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第五章介绍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特色技术及学术成果,如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E-warm创新系列技术、癌症疼痛全程管理精准诊治技术、PCA、IDDS、肿瘤营养诊疗技术等。全书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癌痛管理指导,推动癌症疼痛全程管理的规范化与个体化发展,从而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症疼痛全程管理与临床实践》创新性地整合了癌症疼痛从发生机制、动态精准评估(涵盖各类标准化工具应用与实践难点)、到科学规范的药物治疗策略(包括药物选择、个体化滴定方案、维持治疗及爆发痛高效处理)、多元化非药物干预手段、再到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系统应对、以及难治性癌痛的攻坚策略等全流程、多维度管理要点。
著作不仅紧密结合国际前沿指南与循证医学证据,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更着重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理念,深入剖析不同癌种特性、疼痛性质、患者基础状态(如肝肾功能、合并症、药物相互作用)下的精准决策路径。尤为突出的是,书中深度融入了贯穿癌痛管理始终的人文关怀精神,专章探讨有效医患沟通、患者及家庭心理社会支持、需求照护等关键议题,并融入了大量源自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临床一线的真实、典型案例解析及清晰实用的操作流程图与临床路径,为读者提供了高度贴近实战、即学即用的宝贵指导。
作为本书的编写团队,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余慧青及其团队长期深耕肿瘤治疗与症状管理,尤其是癌痛控制领域,致力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通过将其在此领域的系统性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编为专著,团队旨在为国内癌症疼痛全程管理的系统性阐述方面填补空缺,为肿瘤科、疼痛科、安宁疗护、基层医疗等相关领域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一部权威、系统、实用的必备参考书,更是希望此书能够为促进我国癌痛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提升做出贡献,惠及广大肿瘤患者,助力肿瘤患者有效缓解痛苦、重拾尊严、改善整体生活质量,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下肿瘤患者关怀事业的发展。
团队介绍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兼具肿瘤科、老年科、癌痛中心多重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岗位,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的老年肿瘤专科,有国内首个老年肿瘤整建制医疗、教学、科研团队。团队现有医护技人员40余人,有省部级人才、厅局级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硕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等多人次,涵盖肿瘤专科医师、疼痛专科医师、临床营养医师、肿瘤科护师以及疼痛专科护师,现有高级职称医护人员8名。
科室开放床位80张,涵盖肿瘤专科病房、日间病房。擅长肺癌、消化道癌、头颈部癌、软组织肉瘤、骨肿瘤、黑色素瘤等实体瘤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癌症姑息治疗以及癌痛治疗、肿瘤营养治疗、新药临床研究等。开设肿瘤科专家门诊、疼痛MDT门诊、难治性癌痛门诊、营养MDT门诊等。